被「誰」制約了?

「我創業時,常常在國外參加展覽,每次去到國外就很期待跟台灣人在一起,想說大家可以相互幫忙,但後來發現台灣人都很自私,常常彼此相害,不像香港人或新加坡人,他們都會彼此拉抬⋯⋯」我聽著一個曾經創業,加入公司大概半年的同事,不經意提起他過去的往事,我靜靜聽著,好奇這一代年輕人的觀點。他說:「後來我就習慣跟外國人變成好朋友,反而跟台灣人比較疏遠,但是新創維持不易,所以我就回來做老本行囉!」

「那你現在還習慣嗎?」我饒有趣味的問他。

「剛回來廣告業界也不是不習慣,只是那天我去A客戶聽報告的時候,客戶提了一個產品概念,但大家好像都『被制約』了,就在那個框框裡面繞啊繞的,不願意跳出來思考,我覺得這樣不是很好。」他意氣風發的說。

「你覺得大家被制約,那你做了什麼事啊?」我再問,他尷尬的看著我。我說如果你不能夠跳脫框架給團隊或客戶新的刺激,那麼你不也是「被制約」,讓自己成為制約的因子之一?當你跟大家都做一樣的事,那你和你批評的人有什麼不同?

在我們這個行業最迷人的就是「反制約」,在我們公司更是鼓勵;你什麼都照客戶的要求,他們不見得會開心,因為他們看不到你的「價值」,消費者的市調做出來的東西,也不會帶來驚喜,因為沒有超出他們的預期和想像。

除了價值觀與我們存在的意義這兩件事情,我與公司很不鼓勵任何人在日常作業任何一個環節裡被制約。然而價值觀與我們存在的意義與其說是制約,不如說是「相信」。通常在日常繁瑣又繁重的工作裡,人們很容易忘掉自己的價值跟責任,因為大家都這樣做,因為客戶要求所以不得不,所有人都說一定要這樣做⋯⋯,然後被制約的人們就這麼做了。但在李奧貝納,沒有所謂的 under instruction,除非你同意。更沒有「不這樣做就會死」,除非你同意。

這個觀念跟建立品牌是一樣的,建立品牌是一個不斷為自己加值的過程,台灣過去以高品質、低成本的優勢搶佔市場,現在世界變了,價值觀也變了,以前我們擅長的 cost down,可以壓縮員工福利,擠壓供應商利潤,但有了機器人、有了AI深度學習,產品成本結構可以更快速無痛降低,我們要怎麼樣再去控制成本?如同品牌對顧客的存在價值般,要思考我們的存在價值,我們個人存在的價值,就是讓你抱怨的地方會因為你而消失,讓大家因為你而提升價值, 甚至做的更好!

如果你只是批判團隊或台灣人,沒有因此作出任何行動來改善你批判的人事物,別再說別人被制約,而是你被你「自己」制約了。

每個批判都是讓我們有機會採取行動,讓世界因你和你的行動變的更好。記得,隨時讓自己有意識的「反制約」。做自己,只有做你自己相信的事,你才會活得自在,你也才會活出你自己的價值。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

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.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.